(记者刘晓磊 杨博麟)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服务自治区“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基础优势和经济大市作用,坚守工业本色、传承工业基因、挺起工业脊梁,发扬工业精神、重振工业雄风、再创工业辉煌,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取得明显成效。
抓转型促升级,工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端发力,优存量和扩增量协同用力。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三年行动,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等5项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0%,累计产量超过25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达56.1%,是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城市。柳钢集团品种钢销量增长30.6%,高品质钢汽车面板生产实现零突破。柳工集团轮式装载机销量保持第一。
柳州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壮大三年行动,国内首条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量产线在柳建成投产,累计建成锂电池产能45.5GWh,锂电池电芯产量增长74%。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产值分别增长51.2%、28.4%、135.1%。传统产业焕新部分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2%,以工业化理念带动一产“接二连三”,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额增长12.1%,柳州螺蛳粉、融安金桔入围2024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林木加工产业向智能家居领域迈进,国家级广西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提速建设。
抓创新强引擎,工业发展动能更加充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优势,持续打造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广西高端工程装备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是全区唯一拥有两家自治区实验室的设区市。
建成院士工作站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超过100个,今年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8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持续放大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效应,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3.7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2.3万人。
抓园区提能级,工业发展支撑更加坚实。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扎实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构建“2+4”产业园区矩阵。优化园区功能配套,2021年以来累计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78.3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工矿仓储用地2.7万亩,新增可用工业标准厂房超过1000万平方米,有效解决工业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今年12月,柳州产业园区共有48个投资超亿元产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19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位居全区千亿级园区第二名和五百亿级园区第一名,中德(柳州)国际合作产业园入选第一批广西国际合作园区。
抓开放拓空间,工业发展活力更加凸显。积极服务和融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先进制造业“引进来”,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535个,总投资3000亿元。务实对接RCEP实施,用好柳州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推动汽车、机械、柳州螺蛳粉等优势产业和产品“走出去”,汽车累计出口突破120万辆,柳工海外营收占比近50%。持续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今年获评广西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
抓降碳优生态,工业发展底色更加鲜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产业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发展,严控“两高”项目上马,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相比“十四五”初累计下降20.1%。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无废城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扎实推进,积极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16个。
统筹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加快推进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创历史新高,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柳州作为协同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典范,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良性互促,现代工业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创造出工业城市的“生态惊奇”。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